2025-11-10 12:32 IT产业网
2024年7月,犀重汽车30亿元总部的落户,为成都实现了总部在蓉新能源商用整车“零的突破”。近一年后,这家企业便以一项重磅创新回报了城市的期待:其正向自主研发的滑板底盘重卡原型车正式亮相。这标志着成都不仅引入了整车企业,更培育了一个有能力定义下一代新能源商用车技术的创新主体。
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与推动者,犀重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公司监事闫明明表示,犀重与成都,是彼此成就的“合伙人”:成都提供了向阳生长的土壤,而犀重正用硬核科技,为成都递交一份奔向世界的产业答案。
底盘减重700公斤 犀重破解电动卡车“亏吨”难题
在闫明明看来,新能源商用车领域长期存在“重制造、轻服务”的痛点,许多产品仍是基于传统货车底盘的“改装车”,严重滞后于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,不仅外观格格不入,用户体验也亟待提升。
“我们的初心,就是用技术重构用车生态,让车辆从‘工具’升级为‘智能移动资产’。”闫明明介绍,犀重汽车采取了集成化创新策略,核心在于打造了一个高度灵活的“新能源重卡变形金刚底盘平台”——即滑板底盘。
这一平台集成了十大核心创新技术,其中,重卡CTC(电池底盘一体化)技术尤为关键。“我们将电池电芯直接集成于车辆底盘,使我们的滑板底盘充电版产品成功减重约700公斤,有效解决了电动卡车‘自重高、拉货少’的行业难题。”闫明明解释道,产品同时支持800V高压架构,实现了“充电20分钟,续航300公里”,直击用户对运力、充电时效与续航的核心焦虑。

(犀重专利墙)
创新成果需要市场验证。闫明明算了一笔经济账:以主打产品49T新能源牵引车为例,其自重比行业平均轻1吨左右,用户每年因多拉货可增收约2万元;电耗比行业领先车型低10%以上,每年充换电费用可节省约3万元。“仅此两项,每年能为用户实现收益增加5万元,而整车采购成本与市场现有产品相当。”这笔清晰的“经济账”,正是犀重创新改革价值最直接的体现。
一周获5亿增资 “成都速度”破解资金瓶颈
任何颠覆性创新都非易事。闫明明坦言,创业初期最大的挑战在于打破市场的固有认知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成都的营商环境扮演了至关重要的“催化剂”角色。
海报生成中...